近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3件作品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4件、一等奖75件、二等奖109件、三等奖185件。新闻学专业2003级校友刘飞主创的新闻专题《山区学子的强军梦》和新闻访谈《人生需要这首歌——对话盲人特教教师张晨》分别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摄影专业2003级校友刘玉才拍摄的新闻摄影作品《感受“中国速度”!东南亚首条高铁雅万高铁开通运营》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4级校友宗祺作为主创人员创办的全国首个少先队员劳动教育实践网上平台——红领巾劳动吧,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此次获奖实现了江苏媒体在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类别零的突破。
刘飞,2007年从我校新闻学专业毕业,之后进入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先后在安徽卫视《新安夜空》和《安徽新闻联播》工作,现任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庆记者站副站长。刘飞10余次参与全国两会、党代会、G20峰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主题报道和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抗洪救灾等突发事件报道,先后有30多件新闻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和安徽新闻奖。因表现突出,先后荣获安徽省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省新闻战线“走转改”先进个人和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等。
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20名同学回信,作品《山区学子的强军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从学校因陵建校、以校护陵的独特办学历史,说到一代代野寨学子携笔从戎、从军报国的精神传承,再把重点落到师生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践行上,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为了增强作品的深度,刘飞蹲点野寨中学3个多月并多次奔赴上海、长沙、合肥等地,采访了近20位相关人物,如给总书记写信的叶大山、余建贤、余子妍等同学、守塔人王胜生老人、野寨中学创办人范苑声之子范光陵老先生、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陈金宝等等,用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故事和细节,讲述野寨中学广大师生赓续红色血脉、逐梦绿色军营的家国情怀故事。
《山区学子的强军梦》报道题材重大,主题突出,构思精巧,采访扎实,人物讲述娓娓动听,真实动人。整篇报道既有现实的闪光细节,又具有历史纵深感,充分展现出青年学子立志“ 铸牢忠诚品格,刻苦学习训练,锤炼过硬作风,努力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 ”的信念和决心。
报道播出后,被多家网络媒体转发,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激发了更多青年学生携笔从戎的梦想。2024年高考,野寨中学759名毕业生中,有161人报考了军校。最终51人分别被20所军校录取,比上一年翻了两倍多,再创历史新高。矢志国防,从军报国已经成为野寨中学学生人生追求的第一选项。
《人生需要这首歌》是对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盲人音乐教师张晨进行的新闻访谈。节目时长20分钟50秒,但作者对张晨的关注、跟拍、记录却有一年之久。记者带着感情去创作,专访中许多环节都精心设计和捕捉——从送上盲文乐谱,到擦去张晨的眼泪,从递上糖果基金的储钱罐,到现场即兴合唱《萤火虫》,亲切自然,步步有心,体现了采访制作的功力。从《萤火虫》之歌,到奋斗之歌,再到爱情之歌,访谈以歌曲音乐为明线,以人生之歌为暗线,前后呼应,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有故事、有泪点、有思想、有品质,让受众在笑与泪的共情共鸣中得到人生启迪。节目以歌曲为明线,人生经历为暗线,两者结合,有故事,有泪点,让人在情感共鸣中得到人生启迪。节目播出后,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安徽省残联 、教育和共青团系统组织集中观看学习。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纷纷转载 ,全网累计点击量300万+ 。张晨本人荣获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刘玉才,2007年从我校摄影专业毕业,曾任职于无锡日报社、新安晚报社,现任安徽新媒体集团新闻摄影部总监,参加过全国两会、省两会、残亚运会、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上海教师公寓大火、南京持枪劫案等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11次获得安徽新闻奖一等奖,至今获得全国及省级摄影奖80余个。先后荣获安徽省首届“551”青年优秀文艺工作者、中国地市报十佳摄影记者,兼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地市报分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安徽摄影家协会理事、省摄协纪实委员会秘书长,安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安徽经济记协摄影委员会副会长等。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一大批标志性项目项目落地生根。雅万高铁连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和万隆,是印尼和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也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对接、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旗舰项目,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是中国高铁首个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
从雅加达到万隆,雅万高铁的142.3公里线路穿越了繁华的城市、雄伟的高山、奔腾的河流以及层层叠叠的梯田。刘玉才跟随中铁四局雅万高铁建设者,用镜头记录下雅万高铁建设中的壮美画卷。在高铁途经的重要节点,提前选定地点蹲守拍摄,用镜头“追逐”着风驰电掣的雅万高铁试运行动车,捕捉着那充满力量的“中国速度”。这次海外采访拍摄任务,让记者亲身体验了中印尼两国建设者在炎炎烈日下挥洒汗水,在复杂地质条件中运用智慧攻坚克难,他们的精神让记者深感敬佩。他记录的不仅仅是一段高铁建设的历程,更是一段关于勇气和智慧、友谊与合作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印尼两国人民共同的美好记忆。
稿件播发后图片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网易新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转载,阅读量高达500万之多。同时,该组稿件还获得中国图片大赛典藏铜奖,并于2024年两会期间在国博展出,充分说明了雅万铁路项目的广泛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这不仅是对中国高铁技术的认可和支持,更是对中印尼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肯定和期待。
宗琪,2018年从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并推免至南京师范大学。自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宗祺进入《新华日报》工作。作为主创成员,宗祺及团队打造了全国首个少先队员劳动教育实践网上平台——红领巾劳动吧,这是拓展传媒新业态的积极探索。有别于传统的问政、投诉类平台,“红领巾劳动吧”第一时间顺应劳动课进课堂这一重大政策变化,打造全国首个少先队员劳动教育网上实践平台,“新闻+”特色鲜明;平台通过多元化板块设计、线上线下联动、特色章积分机制等,实现完整运维闭环,有力推动江苏少先队员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社会效益显著,可持续性强。
据了解,近年来,新传学院有多位毕业生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2019年,《安徽日报》摄影记者、新闻学专业2009级校友温沁摄影作品《传递光明》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安徽新媒体集团记者、摄影专业2003级校友刘玉才参与主创的融合创新类作品《大型手绘长卷|情.淮:淮河庄台40年简史》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21年,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新闻学专业2002级校友赵华光、马静主创的广播新闻专题《新闻特写: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梦想》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22年,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广告学专业2007级校友刘琴琴主创的重大主题报道《跨越百年的“对话”》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23年,安徽新媒体集团记者、新闻学专业2011级校友史睿雯参与主创的融合报道《江淮“牵手”——沉浸式感受引江济淮千年梦圆》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