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新传先锋“三下乡”】生命的韧度

    205国道,车窗外的雨让人措手不及。当地村民告诉队员们,夏日午后的黄山总是多雨,伞是当地人家出门之必备品。

    云雾缭绕群山,雨后山上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蒙蒙的雾气。远望,郁郁葱葱的绵延山群仿佛披上了一层飘逸的轻纱,行走在小道上,耳畔传来的蝉鸣声和阵阵蛙声,说话声倘若稍高一些分贝,生怕会扰了这一片宁静。

    深吸一口空气,想要汲取绿色的勃发生机,却只来得及捕捉到尘埃落定后芳香的泥土之息。气息安定人心,或许只因土地是人生长之根。上海黄山茶林场这片承载着万千名上海老知青青春汗水的土地,或许是他们这一辈子的精神寄托地。

                  几度易名珍岁月 六十年载沉光阴

    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原名安徽省地方国营黄山茶林场,位于黄山区东黄山脚下,建于1955年。1965年5月,胡志明主席来黄山疗养间间提出建议:黄山脚下不宜设立劳改农场。 “一开始我并不知情。” 王敦有回忆道,那时的场长突然一个电话打来,让他去其办公室汇报工作。但当王敦有到其办公室后,却被带领着前往山上陪同上级领导视察工作。直到当时安徽省副省长马长炎亲口告诉他茶林场的所有权已有所变动时,王老才明白茶林场早已悄悄易主的事实。

    安徽省委同意后,1965年7月,上海市派农垦局党委书记肖习深等赴安徽与副省长马长炎于黄山宾馆具体商谈,落实此事。经商定,上海市付给安徽劳改农场搬迁费300万元,茶林场原有的3000多名劳教犯只能迁移到南湖等其他农场。1966年12月,经安徽省和上海市协商,把原从黄山茶林场划出的部分土地建立的安徽黄山林场,又一次划给上海,改名为上海市黄山林场。上海先后共组织了一、二、三、四、五、七、九等队进驻黄山茶林场,自此,知识青年开启了专属于他们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奋斗激扬躬践行 徒手书写青春志 

    上一世纪60年代初,因国民经济困难,国家大规模裁剪企业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学生在城市就业变得十分困难。为解决这些难以安置的社会青年就业问题,国家大规模动员城市只是青年上山下乡。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们心中怀揣着对毛主席无限敬重与崇拜,大力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迅速成为一场席卷全国、涉及千家万户的群众运动。

    在毛主席下达“五七指示”的大背景下,黄山茶林场成立了一个名为“五七连队”的知青队伍。全队100余人,发扬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深入艰苦的环境。“当时都是自己盖房子,床铺也没有,生活特别艰苦。”王敦有回忆道。

    小山坡上贫瘠的土壤不适宜庄稼的种植。在“农业要超纲要”的指示下,五七连队的知青们为提高农业生产,想进一切办法努力改善土壤贫瘠问题。他们走进寻常百姓家,了解到将菜籽油饼加入土壤中,土壤就会立刻变得疏松有质。然而,这一方法虽见效快,成本却很高。为找到一个低成本高成效的解决方法,干劲十足的小年轻们在春风骀荡的三月里,将草一根根地用脚折断,撒入田地直至腐烂,以增加土壤腐殖质。这群“五谷不分”的上海青年,甘愿承受高强度的劳动力度,把脚插到农地里。“我们年纪轻,累了,睡一觉就恢复了。我们吃得消,我们不后悔!”这是当时的青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谁说女子不如男,开山炸石不后退

    “11-8”公路,顾名思义,是11连队通往8连队的一条公路。它修建于半山腰上,全长21.7千米,海拔高800至900米。118公路是知识青年们怀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热情和抱负,把青春献给了这片热土的有力证据之一。50多年前,万名上海知青在这10万亩的广阔土地上,留下了“11-8”公路等战天斗地的火热劳动场面。“当时是全场动员,各个队都抽取身强力壮的男女知青。”一群造路者在十八弯的山路上用他们的双手开辟新天地,用脚步丈量一方土地。

    看到男知青前去垦石、炸石。女性知青们心中暗自不服,心想着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男知青能干的我们女知青也能干!”在讨论人员分工问题时,女知青们异口同声地对指挥部人员说道。对于点火放炮这样的高危工作,这些巾帼们抛开性别差异,卯足了劲,只顾向前冲。

    足足2年,勘探、测量、设计、施工整一套公路修筑工作全靠知青完成。

    此外,8队知青依靠自己双手的力量修筑了水电站,基本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问题。“二十四层楼”是每天知青们搬运水泥、黄沙、钢筋等建筑材料的必经之路。二十四层楼虽名为楼,其实是24个“Z”字型的弯道。建筑钢材多是七、八米长的钢筋,难以顺利地穿过二十四层楼。知青们急中生智,将钢筋一根根地先折弯再搬运,到达顶层时再将其一根根地扳回原样。就这样,知青们循环往复、每天来来回回地走在泥泞的山路上。最终,建成的水电站共发电55千瓦,满足100多人的生活、生产用电需求。

                   三八连队齐心力 自给自足丰衣食

    三八连队相较于其他连队,清一色娘子军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当时整个茶林场就一辆拖拉机和一位会开拖拉机的王师傅。“在报名学拖拉机的时候,当时我们连队的方培丽第一个举手报名。”方培丽一米六几的个头,不胖不瘦。仅跟在王师傅身后三天便能够娴熟地把握方向盘。之后,方培丽便承担起了整个连队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工作。

    去太平买菜、运送建筑用材、运送茶叶。那段时间,方培丽每天从山上课运送1000多斤茶叶下山。看似小巧的她力大无穷。“到现在有一件事我们很多人还是迷惑不解,200斤的一麻袋大米,很多男同志搬起来都很困难,方培丽当时一个人就把200斤重的大米抱到了拖拉机山。”王敦有满脸困惑地说。

   1975年,王敦有领导的三八连队提前完成了既定生产任务。为增加收入,队员们对剩下来的叶子也不放弃。王敦有首先对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全队人员分为五片区域小分队,每一片相当于一个排的人数,排中再分班,最后由班级责任到个人。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使工作效率大大增加。仅两天时间便完成了一万三千斤的茶叶采集量,将野竹林整改为菜地,基本实现食材自给自足。

     蹉跎岁月风云路, 懵懂少年別故土。回首青春是一种激励,回首青春是一种慰藉。历史总是以它无可比拟的厚实和坚韧堪与今天和将来媲美。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知识青年们用意志战胜苦难,用信念支撑情怀,用情怀磨练生命的韧度。(文/图  安师大赴革命老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