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到7月,从芜湖到黄山,20名实践队员,2名带队老师,用16天的时间,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寻迹峥嵘岁月,勾勒中国脊梁。用文字传递真情,用影像记录点滴,用声音汇聚力量,用互联网+引领方向。将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在部校共建的机遇下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为青春,交上一份满意的实践答卷。
数据黄山,一场走心的青春聚力之行
“寻迹峥嵘岁月,勾勒中国脊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20名队员来自新闻、广告、文管、摄影、动画、播音、空乘的2个年级、7个专业。团队自6月组队以来,召开大小筹备会10余次。根据专业特色、个人所长,团队分为采访组、视频制作组、文艺组3个小组。实践内容为3条主线:寻访抗战老兵、探访茶林场知青,举办传媒素养普及培训班,从20年代到50年代到00后,勾勒一个国家的老中青三代。此外,派遣小分队多管齐下展开实践。一支寻访校史校友、丰富安徽学院皖南分院语焉不详的记载。得知当年共有文理科3个班,分别在仲伊斋和培桂堂。另一支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系列活动,系列活动包括宣讲活动5场、宣讲受益人群1600余人,红色电影展播3场,总观影人数300余人。进行主题街头采访、主题签名活动,并录制微视频2部。
16天里,团队足迹踏遍黄山三区四县共852公里,视频组采访组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共拍摄照片3万余张,完成视频5部,拍摄总视频3千余片段,占用800G内存;深度报道时长40个小时,广采老兵13位,深度访谈6位,为了写出有质量的新闻稿,每位老兵至少去两次,甚至三次、四次,一去就是一天。团队累计撰写新闻稿50余篇,人物通讯10篇,省市级以上媒体报道16次。
团队微博开设四个话题:寻迹峥嵘岁月勾勒中国脊梁、岁月留声博物馆、老区随行日记、图书漂流。微博开设5天后阅读量达10万,截止发稿已突破65万,讨论1544次,其中,精心制作长微博10篇累计阅读量10万,平均每条1万。
与此同时,新传爱心书屋也落户徽州区育新留守儿童之家和东山小学,捐赠图书1200本。
对话耄耋,一个时代位卑不敢忘忧国的脊梁
从黟县西门新村至太平仙源,从歙县县城至周边村镇,从徽州岩寺到黄山区谭家桥,13位抗战老兵,20名大学生志愿者,2位带队老师,500余公里的往来奔袭,一路关于追寻与勾勒的青春足迹在黄山上演。为70年前的红色记忆正名,为今朝夕照不敢忘怀的耄耋铮骨发音。
实践志愿者走访的何力行、毕观林、陈乃文,汪萍和周文清老人目前身体精神还较为康健、生活状态良好,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是在生活上依旧自立,能够做些打扫换衣的生活琐事,思维言谈还比较清晰。日常活动中,有的种花种草、读书看报,会使用电脑,毕关林老先生甚至在早几个年还热衷于炒股。其中,何力行老人家队员们前去4次,还在老人家里包饺子,老人高兴地连说:“五湖四海、欢聚一堂。”老兵们需要更多来自心底的陪伴。
但距今抗战胜利已有70周年,这些老兵们也已经成为了90多岁甚至100多岁的长寿老人,岁月的逼近让很多已经步入耄耋之年老兵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在时实践志愿者们采走访过程中,李秋荣、郑式蕴、舒天泳和吴松发等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的生存状态令人堪忧,常年卧病在床,有的甚至已经说不出话来,就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也并不理想。满门忠烈的抗战老兵郑式藴更是这其中的代表,身体不好,还于近期做了肺部手术,只有左耳听得见些微声响。当队员们第二次看望郑老时,老人已经送人医院,只能用气息说出几个简单的字。
实践志愿者对于抗战老兵的寻访并不只为追寻那段岁月烽火、历史波澜,更刻不容缓的是让老兵们感受到活着的尊严与自豪,也让这个社会上更多的人看到那些曾经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们此刻正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怀。一段附满伤痛和血泪的烽火岁月,一段难以忘怀不敢遗忘的家国情怀,一生坎坷飘零几经沉浮的故事。每一位老兵的皱纹,都是峥嵘的岁月;每一位老兵的铁骨,都是中国的脊梁!
寻迹知青,一段青春激情燃烧的岁月
尽管已经入伏,但皖南的天气依旧让人捉摸不定;明明山脚下晴空万里,远处的深谷却已山雨欲来。寻迹知青从83岁的王敦有老人带队员们重走“11-8”公路开始,“11-8”正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万千上海知青汇聚东黄山,以“修地球”的浪漫革命情怀修建的一条盘山公路。
队员们沿着60多年前万千知青徒手开辟的11-8公路驱车而上,感受大山深处的知青印迹,试图用双脚丈量岁月的绵长,用信仰找寻不屈的慨慷。这一代人身上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果敢和决心,有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素养,让他们毅然决然投身基层,奉献祖国。
王老告诉队员,当年的8队地处深山,交通闭塞,为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各队知青们齐心协力,用了近两年时间,共同修筑了这条山路。看到男知青前去垦石、炸石,女性知青们心中暗自不服,心想着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男知青能干的我们女知青也能干!”在讨论人员分工问题时,女知青们异口同声地对王敦有说道。对于点火放炮这样的高危工作,这些巾帼们抛开性别差异,卯足了劲,只顾向前冲。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这座大山的王敦有对这片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情绪土地的期待从未衰减。他们真正的中国脊梁,是支撑起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关键因子。历史回响,他们不该被遗忘。
师生情深,一次温情暖意的心连心
传媒素养普及培训班7月17日开班,分有三个课程:小记者课、小主持人课、小绘画师课。每天上午两节课,下午为素质拓展活动。实践队员担任老师,近100名学生,全部通过实践队员自身努力前期分点招生而来。
队员们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提前做好策划和课表,认真备课、教学。不论是与播音专业相关的礼仪课程、基础语音;与新闻学相关的新闻概说、新闻采写还是与摄影动画相关的美学鉴赏、创意美术。队员们将大学理论课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提高传媒素养。为了丰富教学内容,队员们熬夜制作精美的ppt,自带电脑、投影仪、拉杆音响,使教学内容生动充实。
素质拓展活动是本次传媒素养普及培训班的一大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背诵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老兵爷爷的一封信》使学生们从小知恩感恩报恩,培养家国情怀;创意墙、文化衫的天马行空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释放;趣味运动会是速度、智慧、合作的全方位较量。所有的活动都由学生和实践队员一起完成,学生们不仅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更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与实践队员拥有了深厚的感情。
实践队员用心浇灌每一朵可爱的花蕾,他们是满目阳光,让队员们带着关爱而来,满载收获而归,带着爱和感动出发。
16天中,除了从6月初的芒种时节走过7月的大暑酷热,这支22人的队伍行走于黄山的山野乡村,胡同巷弄,带着青春的蓬勃朝气与斑斓色彩装点一生痴绝处的徽州。16天的青春洗礼是一次成长的收获,正如新传学院党委书记胡靖所言:社会实践时一门课、一条路、一扇窗。16天,让改变发生,让成长继续。(文/图 安师大赴革命老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