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探寻红色文化:传媒学院赴上海暑期实践团队走近革命历史

开天辟地之先河——走进一大会址

      7月2日,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赴上海“探寻大众传媒背后的上海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上海市区黄陂南路,也就是原法租界的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它有两栋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楼房组成,一栋是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家宅,另一栋是一大代表在上海的住所——文博女校。建筑多红墙青瓦,显示出上海20年代典型民居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1921年7月23日,大会在底层一间约18平方米的客堂中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会议中途被一个法国巡捕房密探察觉,代表们立即撤离现场,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大会通过了党纲,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会址按纪念馆原貌修复,室内布置维持了当年的原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内还辟有三个陈列室展出我党创立时期的史迹和文物。

      展厅内人来人往,大家都静默认真地在观看展品,展出的有珍贵的革命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等,介绍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史迹、历史背景、还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活动记录,其中还有李大钊用过的打字机、《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党旗、手枪、各种爱国刊物等,还有非常逼真的蜡像,还原了革命人士围在桌前商讨事宜的一大会议场景,栩栩如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最丰硕的成果。除了这些直接的会议相关内容外,里面还有当时一些社会生活的写照,如工人夫妇穿过的旧棉裤,补丁层层叠叠,但为了保暖只能轮流互穿,隔着玻璃展柜也让我们感受到那段岁月虽然艰苦,但是人们从来不缺奋斗前行的勇气。

      一大会址纪念馆距离闹市的南京东路不算远,位于著名的新天地商业街附近,但是可谓是闹中取静,周围高楼林立,就此处低矮建筑成片,也许这都是因为这个会址的存在。在旁边的领票口领票,就可以免费参观,在大厅内还可以领取相关的资料阅读,帮助理解展出内容。一楼还有可以留下参观感言的液晶屏,当我们回到一楼时正逢一位老太太非常认真地一笔一划写下“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字样,颇受感染,同行的伙伴们也纷纷留言,表达了自己对党的祝福。

      中国共产党风雨飘摇十数年,如今依然屹立不倒并且愈发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是中国最有力最鲜明的历史教材,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是上海中小学生爱国实践活动的必来之地,在这里不仅能够学习到很多的知识,还能够接收爱国主义的熏陶,感受红色中国的力量。这个展馆的存在,无数个革命遗址的存在,都是为了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前程而奋斗。

爱国主义教育圣地——走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旧址纪念馆

      “什么叫从渔阳里走出来的青年?”,“这个地方就叫做渔阳里,上面照片墙里的青年就是从渔阳里走出去的进步的青年们。”在纪念馆里我们的队友和讲解员聊着。

      在上海淮海中路567弄,有一座普通的上海石库门建筑,不过更多人习惯称之为“渔阳里”。这座普通的上海石库门建筑,作为共青团的出生地,被永久地写在了中国青年运动史上。2004年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了70多万人次的参观者。伴随这敬畏之心我们的实践团队走进了这个曾留下每个时代进步青年的青春、热情和信仰的红色地标。 

      在纪念馆里,同学们能读到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2年团“一大”召开的这段历史。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展厅共分为四个展区。第一展区介绍时代背景,讲述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为团的创建作了思想准备的背景。第二展区介绍上海建团的过程。第三展区介绍全国建团的情况,讲述在上海团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相继建团,直到1922年5月团“一大”胜利召开的历史。第四展区展示了以刘少奇、任弼时、俞秀松为代表的从渔阳里走出来的一批优秀青年的故事。

      除此之外,中国青年英模展厅和上海青年运动史展厅都无不展现了青年们在党的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光辉历程。

      在这样一个庄严的展厅里,队友们聚精会神的看着每一排文字、每一幅照片深切的感受着中国青年的热血。虽然时光流逝,但是“渔阳里”的印记却永远无法磨灭,虽然红火的日子短暂,但是却把渔阳里永远留在了中国青年的运动史上。                   

      经过此次“走进党的历史”的旅程,每位队友们都深刻明白作为一名中国青年,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更应该学会自强不息,做一位合格的中国青年。(文/杨洁 胡赛赛  图/徐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