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都会有这么一群人,穿着红色或橘黄色的衣服出现在安庆市太湖县天华镇天华初中的教室里,然后接下来的十几天,镇上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原本已经放暑假的孩子都迫不及待地回到校园。这群被孩子们称为最负责的“老师”就是安徽师范大学赴太湖县爱心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们。
自从2011年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和太湖县天华镇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揭牌建立以来,累计有48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天华指教,小学班和初中班累计受支教学生达270余人次。三年来,花亭湖畔的这个小镇上,志愿者换了一批又一批,不变的是大学生志愿者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无私的教导;受教的孩子来来去去,不变的是“老师你明年还来吗?”的渴求和询问。在天华初中,这些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知识和爱心,让理想的种子在孩子们的身上开花结果,让小镇的夏天充满阳光、希望和感动。
三年锤炼一种精神,再苦再累为了孩子都值得
天华初中是一所寄宿制山区初级中学,2009年由5各中小学合并而成,2011年志愿者来到这里时,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没有大门的校门,学校的教室简陋得连风扇都没有装。学校安排志愿者住宿的学生宿舍是简单的上下铺,7、8个人挤在一间房里,唯一的一台落地扇还是从学校办公室搬过来的。山里晚上蚊虫多,有的志愿者手上脚上胳膊上都被咬得全是疤痕,后来不得不在大热天里穿上长裤长袖衣服避蚊。刚开始的时候学校用的水是从山上引下来的,经常停水,志愿者就到附近的河里打水,打不到水,有的男生就跑到河里洗澡。
山东姑娘许蕴琪今年第一次来这里支教,特别喜欢小孩子,每天都主动要求送孩子回家。有一天,去学生孙凤家里拍摄“留守儿童的一天”的专题片,孩子的家在半山腰上,为了在孩子起床之前赶到,早上6点没到就出发,拍摄到8点多又回到学校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下午放学时,又送一个住的特别远的孩子回家,来回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学校。第二天原本感冒的她病情又加重了,但还是坚持送孩子回家。她说比起孩子家里的困难,她这点小事不算什么,为了让孩子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苦一点累一点也没什么。
三年来,不管是多么艰苦的环境,志愿者们毫无怨言;不论是暴雨还是高温,志愿者们都坚持不懈。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快乐开心地成长是他们最大的希望。用志愿者刘红的话说:“只要看到孩子们的天真的笑脸,所有的辛苦所有的疲惫就都消失了。”
三年践行一声承诺,在山区孩子心里种下理想的种子
“在山的那边……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初中班语文课堂上,虽然孩子们的普通话还不是那么标准,平时害羞不愿开口的他们,却跟着老师满怀感情大声朗诵着《在山的那边》,同样是山里的孩子,这首诗写出了他们的心声。
潘先宝是第一年支教团队的队长,也是土生土长的天华当地人,家境贫困。正是因为这样,他深知知识对于这些山里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下定决心组建了这样一支支教团队。第一年支教结束离开的时候,当被问到明年还来不来的时候,他说:“放心吧,孩子们,老师明年一定还会回来的。”正是为了这份承诺,才有了志愿者们三年的坚持。
课堂教学是支教活动的主体和重点,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们针对孩子们情况,支教活动打破常规,进行专题化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重点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小学班的课程是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历史、音乐等。由于小学班的54名学生年龄跨度很大,从5、6岁幼儿园的小班的孩子到12、13岁的高年级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差很大。而且小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如何控制课堂纪律也是一个难题。老师们为此尝试了很多办法,控制上课内容的层次,由浅入深,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课堂中来。或者重点讲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的内容,让学生接受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英语课老师是小学班班主任张越杰,她了解到当地小学生没有学过英语,英语基础基本为零。所以她耐心地从26个英文字母开始教,教他们如何读怎么写,教他们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简单词汇;美术课授课老师金绍福准备了一本60多页的教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从西游记中的动画人物说起,将一些与他们生活相关的简单图画贴在黑板上,引导他们联想生活中这些物体的特征,接着用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手法教学生们如何把这些东西画出来。
初中班主要是由初一升初二、初二升初三和一部分小升初的学生组成。这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比小学生高出不少,而且课堂纪律也很不错,唯一的问题就是积极性不够高。教数学的黄春老师说:“他们一开始比较害羞,我就主动找他们回答一些简单一点的问题,鼓励他们,让他们自信起来,然后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
正如爱心支教团队官方微博所说:“以爱与责任之名,授予知识和希望之果实。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我们要做出的不是陪他们走完所有的路,也不是替他们走,而是给他们走出大山追逐自己人生的勇气。不管是康庄大道还是羊肠小道,让他们在相信在路的终点,在山的那边会有彩虹在等待。”
三年坚持一种守护,每一个孩子都是最美好的相遇
天华镇的学生分散在各个村民组,很多学生家路途遥远,最远的骑摩托车来回得要1个多小时,而且夏天各种安全隐患高发,加上很多孩子父母都不在家,如何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成了每天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于是志愿者们决定中午和下午放学全体队员分成两批分东西两条线送学生们回家。学生分散在镇上的各个村子里,有的还住在山上。为了把所有孩子安全送到家,每到岔路口,都单独派队员送孩子回去。山路崎岖难走,暴雨天气之后变得泥泞湿滑,队员们就前后护着学生们手牵手直到最后一个孩子安全到家。
“老师,你们是我见过的最负责的老师。”小学班汪桀同学在到家后,对送他的志愿者朱李玲这样说。
除此之外,志愿者们考虑到不少中午因为回家不方便留在学校吃饭的学生,还有很多学校附近吃完饭马上就回来的学生的安全问题,特意安排专人值班,统一把学生集中在教室确保学生的安全。
小学班的孩子多,挤在一起玩耍打闹时容易受伤,老师们特意准备了一个小医药箱放在教室内,里面有消炎药、止痛药、藿香正气水、泻立停、红药水、止痒药膏等基本药物。没几天医药箱就派上了用场,小学班的李宣晖在跟小朋友们玩耍时不慎跌倒,膝盖擦破了皮,志愿者立刻对伤口进行消毒并抹上药膏防止发炎感染。
一天下午,孙兴小朋友突发不适并出现呕吐等情况,老师们迅速进行了应急措施并联系其家长。由于孙兴的父母都在外面无法及时赶过来,志愿者张嘉楠背起孩子就冲上了送孩子回家的路,烈日炎炎下走了整整几公里。班主任张越杰、队长刘红也跟随护送孩子,直到到家后孩子情况好转,队员们才安心返校。
志愿者朱李玲连续两年参加了支教活动,她动情地告诉记者:“在这里,孩子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学得开心,还要学得安全。”
三年收获一份情谊,师生情群众情队友情深入人心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三年的支教活动,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志愿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志愿者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缔结一层层令人动容的情谊,这份情谊在小镇上萌生、发展、深入人心。
一天午休的孩子不让值班的志愿者胡凯峰进教室,说让老师等一会儿才进。等到胡凯峰进去时,一个大男生情绪控制不住,眼睛瞬间就湿润了。只是因为黑板上写满的是“胡老师我们爱你”。他说:“看到孩子们这么懂事,喜欢我们,突然觉得这些天来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真的真的很感动,真的。”今年的小学班班主任张越杰,在收到11岁的李馨和其他几个小女孩送给她的自制的一束束小花时,更是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初中孩子不会很直白地表达感情,但是他们会很懂事地从家里带早点给老师吃。初一的孩子孙凤在志愿者老师许蕴琪到她家看她的时候,得知许老师是北方人,特意到山下的小店买面条下给老师吃。山里的村民都生性淳朴,看到志愿者都会微笑着打招呼,志愿者送孩子回家时,孩子家长都会留志愿者在家里吃饭。由于送住的较远的孩子们回家,志愿者们总有几个赶不上食堂里吃饭,回去时往往已经没有菜了。有一次小学班5岁的詹祥送来了自家店里的凉拌菜,说是他爸爸叫送来给老师们吃的。吃着满含着浓浓深情的菜,志愿者们的心中流动着温暖。
志愿者之间的感情也让人感动。十几个年龄相近20岁左右的“大孩子”,原本并不相识,支教的日子让他们相识相知相互信任彼此依靠。每天送学生回家回来晚的志愿者总有队友为他准备热腾腾的饭菜;准备教案到深夜趴在桌子上睡着的志愿者会有队友为他披上外套;有队友病倒了,他的课就会有别的志愿者为他替上。正因为有了这些每天都发生着的小故事,让十几天的支教活动变得更加精彩。
分别的场景总是让人心酸但充满着正能量。支教的最后一天,小学班的汪曹涵和刘伶得知老师们早上7点就要走,6点多就来到老师们住的地方等着老师。临走的时候,志愿者们抱着这几个孩子安慰他们不要哭。等到车开走的时候,几个孩子跟着车后面追,“老师,你们明年一定要回来,我们等你”。“老师答应你们,但你们也要答应老师,老师不在的时候要好好学习,知道吗?”此时车厢里,王春臆、刘红几个女志愿者已经泣不成声。
三年,虽然只有暑假的十几天的时间,但是在这大山里的学校,来自不同地方的大学生志愿者为了一个单纯而可爱的想法聚集在这小镇,为了让山里的孩子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为了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对未来的向往,用自己的青春播撒知识的光芒,用自己心灵的阳光照亮孩子们未来的理想之路,谱写出一首动人的青春之歌。(文/张嘉楠 杨礼玉 图/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