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媒视界 >>
新传学院开展“传媒视界”学术沙龙活动

11月17日晚,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视界”学术沙龙活动在学院楼508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刘海龙,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马梅教授担任评审专家,由学院教师陈接峰、秦臻珍、朱飞虎主讲。本次沙龙由马梅教授主持,学院教师、博士生及研究生参加。

秦臻珍副教授从用户潜在心理运算视角深入研究隐私风险与社交媒体信任之间的作用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对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基于心理会计的原则,最后得出结论。刘海龙教授认为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在建构模型时要更多地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的变量或影响因素,推进或修正前人的理论。

陈接峰教授基于投射性认同的客体关系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构建社交媒体信息投射假设模型,使用量化技术验证研究假设,探讨社交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的新机制。刘海龙教授指出信息投射研究是一个效果研究,需要去考察具体的案例,如在一个新闻事件中受众先入为主的看法,如何影响他对信息的理解、认知。认为这篇论文所研究的是非常宏观的问题,建议基于学者已有的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继续去与理论对话。

朱飞虎教师打开“由乡村而中国以至世界”的媒介化想象,通过对乡村短视频在国际平台上的传播境况进行田野调查,解析乡村短视频在国际传播层面的意涵与价值。以“方法是主体形成的过程”为理论工具,从乡村短视频国际传播的实践中汲取出向下拆解、话语让渡、内蕴激发这三重方法启示。马梅教授就理论与研究论述的结合等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强调对研究方法的阐述要更清晰,文献综述要更规范,才能界定出更明确的关键概念。

刘海龙教授总结,学术研究不是新闻报道,不是在描述变化着的世界,而是应该关注变化的世界背后深层次的趋势和规律。所以一个现象很引人注目,不称其为说我们要去研究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如果它不能激发我们的理论思考,那这个现象只是一个深度报道。最后,马梅教授对本次沙龙进行总结,向刘教授对每一位老师给予的诚恳且实用的建议表示诚挚的感谢,期待学院师生不断提升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学术氛围越来越浓,形成强理论、强思辨的学术风气。(文/图 张运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