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媒视界 >>
(传媒视界35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导演孙蕾蕾谈"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传播的智能化转型”

4月14日上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纪录片导演孙蕾蕾应邀在2010307会议室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迷思:国际传播智能化转型"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新传学院执行院长马梅主持,2024级新闻与传播、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艺术学专业研究生参与学习。

孙蕾蕾以央视《地理中国》栏目转型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国际传播智能化转型的技术路径。在AIGC技术赋能纪录片制作转型过程中,纪录片制作效率显著提高、3D特效成本大幅度减少、多语种翻译实现分钟级精准转化。会上,她为同学们播放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千秋诗颂》节目,展示了如何通过闻声视频将古诗词转化为国风动画,这种传统与现代地结合大大提高了我国“文化出海”的能力,但目前AIGC所生成的视频动画也存在着画面断帧、连贯性不够等技术问题。

针对国际传播范式革新,孙蕾蕾提出"双轮驱动"理论框架。在数字产业端,她以"甲亢哥中国行"等网红经济现象为例,阐释传播模式正从国家叙事转向个人IP驱动、从单向输出演变为双向共创的模式;在技术应用端,通过解析清华大学元宇宙工作室推出的24节气系列微短剧,展示了多模态大模型如何构建跨文化沉浸体验。

在互动环节,24级新闻传播学专业狄明明提问:"AI可以如何助力乡村文化传播?"孙蕾蕾指出,可以通过DeepSeek等人工智能模型智能挖掘非遗线索、自动生成短视频脚本和完整策划方案,从而利用AI场景还原技术支持"数字乡愁"建构。针对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耿天宇提出的“人工智能如何智能生成多文化版本纪录片"的问题,孙蕾蕾表示可以根据创作者的需求给人工智能体提供更加详细具体的提示词,再根据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不断修改优化纪录片文案。

面对AICG所带来的挑战,孙蕾蕾强调智媒转型需构建技术创新与伦理规范同步、内容效率需与人文价值共生、市场拓展需与标准制定并进的平衡体系。她特别呼吁学界关注抢占非英语市场大模型研发,参与AIGC内容生产伦理标准制定工作。最后马梅院长总结指出,本次讲座搭建了"技术-内容-文化"三维对话空间,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了方法论坐标系,未来AIGC将会在多个领域为传播助力。(文/李奕璇;图/李奕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