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动态 >>
【喜报】新传学院4名校友荣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

近日,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7件作品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其中,新闻学专业2003级校友刘飞主创的新闻访谈《对话吴伟仁: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荣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新闻学专业1999级校友郭芹主创的重大主题报道《人造太阳 中国点亮》荣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新闻学专业2004级校友夏金平主创的舆论监督报道《第一调查:120收费疑云》荣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摄影专业2009级校友洪子波拍摄的新闻摄影作品《铁轨间,那跳动的“音符”——九年来对铁路养护工人的观察和记录》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刘飞,2007年从我校新闻学专业毕业,之后进入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先后在安徽卫视《新安夜空》和《安徽新闻联播》工作,现任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庆记者站副站长、主任记者、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导师。曾十余次参与全国两会、党代会、G20峰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主题报道和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抗洪救灾等突发事件报道,先后有近40件新闻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和安徽新闻奖。近年来,牵头制作了《勇闯领跑之路》《机遇与挑战——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安徽答卷》《民有所呼 我必呼应》《心无百姓莫为“官”》等专题片,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在中国探月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安徽广播电视台专访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院士。《对话吴伟仁: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聚焦嫦娥六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精彩故事,通过吴伟仁个人成长、奋斗经历,折射出中国探月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的追梦历程,展现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刘飞从2024年3月开始,跟踪采访了吴伟仁院士,前后历时7个月,辗转北京、海南、黄山、合肥等多地,拍摄了大量第一手独家素材,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精心设计访谈环节,精细梳理故事情节,把宏大叙事与微观表达巧妙穿插,将家国情怀与个人奋斗有机融合。

作品突破了常规的演播室访谈,精心设计了与主题深度融合的五个访谈场景,涉及深空探测实验室、黄山天都论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丰富的场景映衬了访谈对象的工作经历和成长历程,让作品更为真实生动,实现了场景化传播。

访谈结尾,节目组与院士深情合唱歌曲《祖国不会忘记》,歌颂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程与精神传承,让作品情感得到升华,触发泪点,打动人心,实现艺术化传播。此外,选取其中一句歌词“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作为标题,实现首尾呼应,独具匠心,让观众真切感受到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新闻访谈《对话吴伟仁: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主题重大,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故事性强。紧扣热点和主题,场景化的访谈、故事化的呈现,起承转合巧妙自然,引人入胜,既展现了中国探月辉煌事业长河里个人“小我”的不懈奋斗、团队“大我”的无私拼搏,又彰显了探月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是一部集新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佳作。

节目在国庆节期间播出后反响强烈,营造了浓厚的爱国氛围,学习强国、央视网、人民网、澎湃、安徽视讯等新媒体平台纷纷转发,安徽新闻联播视频号发布多个切条视频,话题热度持续发酵,阅读量50万+。网友纷纷留言,表示通过节目看到了中国探月辉煌事业背后的艰辛历程、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称赞该访谈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嫦娥六号团队的贺电中所指出:“你们作出的突出贡献,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郭芹,2003年从我校新闻学专业毕业,在安徽广播电视台工作至今,其间,曾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编导与策划研修班学习一年,被省委组织部选拔为安徽省第七批专业技术人才赴西藏山南援藏半年;先后担任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重点报道部副主任、安徽广播电视台滁州记者站召集人,现任安徽广播电视台蚌埠站副站长。郭芹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一直坚守采访一线,10多次参加全国两会、党代会、上海世博会、长征路上安徽人等重大主题报道和抗震救灾、抗洪救灾、武汉抗疫等突发事件报道,先后策划并完成了《对话江淮》《毛泽东与安徽》《我们的两会》《两会面对面》《刘邓大军在安徽》《我从红土地上走来》《改革向前·奋进者》《中国心·中国“新”》等70多个重大主题报道,先后有30多件新闻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和安徽新闻奖。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24年,安徽广播电视台推出特别策划——《改革向前·奋进者》。整组报道策划“顶天立地”,实现改革主题具体化,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深入挖掘基层改革创新典型,遴选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人造太阳”运行团队、三代人的“小岗梦”、大山里的“超级工厂”等作为报道对象,以“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手法,“大”题“小”做,“深”入“浅”出,讲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江淮大地上具有代表性的改革之策、创新之举、发展之效等鲜活故事。

《人造太阳 中国点亮》讲述了合肥科学岛上一群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40多年的艰难历程,从打破外国人说中国人不可能建成人造太阳的论断,到现在在这一领域创造多项世界纪录、国际上领先,这段“逐日追光”不仅赢得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经二次创作多元传播的短视频《破世界纪录!从夸父逐日到人造太阳,人类的终极能量梦想,将有中国点亮!》,更是引发了网友热评。大小屏联动播出后,收视位居全国同期同类节目前列,网络作品总阅览量达持续攀升,单篇阅读量超过4000万,受到国家广电总局表扬。

为了做好《人造太阳 中国点亮》,郭芹带领团队充分发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从2024年5月份开始跟拍“人造太阳”运行团队的重要实验过程、生活日常,为了拍摄一组设备检修镜头,多次进入40多度的实验空间;为了纪录下实验冲刺过程,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困了就在实验大厅打个盹;为了多一点历史资料,专赴北京拍摄......这次的深入挖掘打破了以往对“人造太阳”团队报道只看实验结果的方式,将融媒理念、用户思维贯穿采编发全过程,结合热点矩阵传播,扩大了报道声量。

夏金平,2008年从我校新闻学专业毕业,现为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记者,深耕舆论监督领域,三次获得国家广电优秀新闻作品,13次获得安徽新闻奖。其代表作《第一调查:120收费疑云》荣获第三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亦是本届安徽省在舆论监督类别中唯一的获奖作品。

120急救车是应急救援、守护生命的安全保障,但收费标准是什么,很少有人清楚。夏金平从一次急救车收费引起的质疑入手,以安徽省会合肥为中心,深入全省各地,对120急救车的收费现状进行一个多月的调查采访,发现地方120急救车收费存在标准模糊、定价不一、未明码标价,甚至违规收费的情况。患方对急救车收费存有疑虑,却得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究其原因:一是地方定价部门对现有政策理解不准确,未制定合理明晰的急救车收费标准;二是省级层面指导意见不明确,缺乏细则,导致地方定价部门不知道该如何定价收费。

《第一调查:120收费疑云》一经播出,安徽省卫健委和安徽省医保局高度重视,督促相关部门开展120急救车不规范收费现象的专项整治工作,同时,着手120急救车收费标准的修订工作。2025年4月10日,新的安徽省120急救车收费标准公布并实施,明确了120急救车的各项收费标准。该报道极大地推动了安徽省120急救服务体系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了从问题曝光到制度完善的升华,更彰显了建设性舆论监督在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治理中的关键力量。

洪子波,江西万年人,2013年从我校摄影专业毕业,曾获第九届“师大骄子”十佳大学生称号,毕业后担任过高校教师,现为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有3件作品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览;2件作品获“金镜头”年度新闻评选银、铜奖;10多件作品获江西新闻奖。作品还在第六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江西省届展等国家级、省级赛事中获奖、入展。10多个摄影专题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整版刊发。《爱的三次方——全面三孩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影像》新闻摄影报道获得江西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和江西省委宣传阅评表扬。曾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组织的高端人才研修班、第七届中青班、纪实摄影专题培训班学习。

截至去年年底,中国铁路里程已达16.2万公里!这些钢铁巨龙纵横万里,承载着活力中国的脉动。但巨龙的安全运行,离不开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神”,在列车背后默默付出的铁路养护工人们,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守护着每一寸铁轨的安全,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平安出行。

这些工作是人们不常见到的劳动情景,洪子波用了9年的时间跟拍,冒着严寒酷暑,时常深夜出行,来到高悬的桥梁,暴雨中的轨道…试图用镜头,揭开他们这份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荣光。

记忆最深刻的是2017年那个暴雨夜,在南昌向塘。160名工人,在倾盆大雨中鏖战!豆大的雨点砸在身上,瞬间湿透。工友们告诉洪子波:“任务必须按时完成,风雨无阻!”镜头里,一个头戴斗笠挑石的汉子闯入画面。逆光下,密集的雨丝,仿佛冰冷的钢针插入他的身体。黑夜里、暴雨中,拍摄是件极其不易的事,为了捕捉这珍贵的画面,洪子波在雨中撑着伞静静守候,抓取感人瞬间,完成拍摄时,他也被淋成了“落汤鸡”。

这组图片洪子波耗时9年深入铁路一线拍摄,通过极具张力的视觉语言,颂扬默默为铁路正常运营而辛勤付出的养护工人群体,向读者揭开了他们日复一日修路护路劳动场景的神秘面纱。作品通过在黑夜里、暴雨中、酷暑下等特殊环境的细节刻画,将“隐形劳动”显性化,唤起社会对基层劳动者的尊重,用镜头为劳动者铸像。此外,作品还记录了铁轨养护从人工到机械化的现代化进程,赋予作品以历史档案的价值。该作品先后在摄影专业报刊《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报》整版报道,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上刊发,引起较大反响。

据了解,近年来,新传学院有多位毕业生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2017年,新安晚报社记者、新闻学专业1997级校友刘建昌作为主创人员参与采写的作品《引江济淮为候鸟调整方案》获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19年,《安徽日报》摄影记者、新闻学专业2009级校友温沁摄影作品《传递光明》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安徽新媒体集团记者、摄影专业2003级校友刘玉才参与主创的融合创新类作品《大型手绘长卷|情.淮:淮河庄台40年简史》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21年,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新闻学专业2002级校友赵华光、马静主创的广播新闻专题《新闻特写: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梦想》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新安晚报社记者、新闻学专业1997级校友刘建昌作为主创人员参与采写的作品《“迟到”的公示终还高中生清白》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22年,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广告学专业2007级校友刘琴琴主创的重大主题报道《跨越百年的“对话”》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23年,安徽新媒体集团记者、新闻学专业2011级校友史睿雯参与主创的融合报道《江淮“牵手”——沉浸式感受引江济淮千年梦圆》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24年,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新闻学专业2003级校友刘飞参与主创的新闻专题《山区学子的强军梦》和新闻访谈《人生需要这首歌——对话盲人特教教师张晨》分别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安徽新媒体集团记者、摄影专业2003级校友刘玉才拍摄的新闻摄影作品《感受“中国速度”!东南亚首条高铁雅万高铁开通运营》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新华日报》记者、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4级校友宗祺参与主创的《全国首个少先队员劳动教育实践网上平台——红领巾劳动吧》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