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动态 >>
【学党史·庆百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组织开展“学党史·庆百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本网讯(新闻与传播学院)百年党史,波澜壮阔,蕴含着丰富的政治营养和精神瑰宝,是共产党员党性锻炼的“人生课”和“必修课”。321日,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学党史•庆百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拉开序幕,组织带领广大党员赴赭山公园祭扫戴安澜、刘希平墓,赴赭山校区参观省立五中旧址,教师党员在寻访参观中上了一堂生动的“体验”式党史教育课。

谒名将、仰精神,在缅怀中树立人生榜样。大家第一站来到了位于赭山公园的戴安澜烈士墓。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朱晓凯深情讲述了“海鸥将军”戴安澜的抗战故事。戴安澜毕业于黄埔军校三期,曾参加北伐战争,在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党第五军二百师少将师长,以民族存亡为重,坚决抗日,在台儿庄、昆仑关诸战役中,屡建战功。1942年远征缅甸,浴血奋战,重创日寇,扬威海外,不幸殉国,年仅三十八岁,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也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在他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颖超等赠诗词挽联,高度赞扬,深切悼念。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

百年时空,星光璀璨。在聆听这一段感人的历史追忆后,大家自发在戴安澜墓前三鞠躬,深切缅怀戴将军的丰功伟绩和他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骄傲。学习这一段历史,就要在缅怀先烈、感怀先进中树立人生的目标,以英模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伟大品格和崇高精神,要在实际工作中做示范、当表率,做“四有”好老师。


    

看旧址、听党史,在重温中坚定人生信仰。大家参观了省立五中旧址,过程中,朱晓凯为大家娓娓讲述了省立五中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重要历史地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芜湖成为安徽省最早响应“五四运动”的城市,位于芜湖赭山脚下的安徽省立第五中学( 芜湖市第一中学前身)则是当时芜湖乃至全省革命思想最为活跃、革命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早期中共党员高语罕、沈泽民、董亦湘等均在此任教,被誉为“安徽的北大”,又被称为芜湖近代革命人才的摇篮。19211月,高语罕在商业夜校的教材《白话书信》由上海亚东图书馆编辑成书正式出版发行,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对推动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引导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时安徽传播马克思主义活动的一大亮点。

在省立五中校长刘希平墓前,朱晓凯讲述了刘希平感人的革命故事。主张“欲革命必先开民智” 同盟会会员刘希平留日回国后受聘于芜湖省立五中教授国文与修身课,五四运动兴起后,被学生推选为校长,组织成立芜湖学生联合会、芜湖教员联合会,发动全市罢工、罢课、罢市,并通电全国,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同高语罕在芜湖先后创办商业学校、工读学校、平民夜校,推动学生与劳动群众相结合,是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成为名著一时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但他一生清贫,乐于助人,去世时家贫如洗,灵柩只好寄厝在法华庵内,直到1929年春才被安葬在赭山之巅。

       百年风雨,初心如磐。大家在红色遗址前聆听感人的党史故事,找寻马克思主义在芜湖的传播轨迹,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进一步坚定了做好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卓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的信念,在咀嚼苦难、反思挫折中进一步坚定人生信仰。


观影片、悟艰辛,在回顾中汲取奋进力量。21日下午,学院师生党员又集体观看了党史电影《建党伟业》,一起回顾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峥嵘岁月里苦难和挫折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如影相随,老一辈革命家筚路蓝缕,才凝结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世纪呼声。

百年道路,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成长到壮大,历经磨难、终成大业。学习这一段党史,就是要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生注入昂扬的精神,锻造坚毅的品质,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退缩,在挫折面前不言败、不放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活动结束后,大家感慨不已,纷纷表示,要将党史学习作为强化理论武装的首要任务,在党史学习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以先烈为榜样,以党章为标准,自觉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以优秀业绩为党旗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