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朱奕晖 图/张嘉美)深读党报锤炼“四力”,专业视角讲好中国故事。3月1日,23级新闻学专业第十四期“学思践悟、共读不独”党报研读会在学院楼302室举行。活动由唐冠男同学主持,辅导员马星宇老师全程指导,通过沉浸式研读、案例解析与师生思辨,深化了学生对新闻写作核心价值的理解,并为两会主题学习奠定基础。

沉浸式研读:回归纸媒深度,培养系统思维
活动延续往期传统,以30分钟集体静读党报环节开场。在数字阅读碎片化时代,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党报的版面逻辑与叙事结构,通过《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权威媒体的深度文本,培养系统性阅读习惯与政治敏感度。马星宇老师曾在此前活动中强调,静读环节不仅是写作技法学习,更是“国情、党情、政情、行情、民情”综合思维的训练。
案例解析:从人物故事到时代叙事
王依纯同学以《“我们看不见,就让更多人看见我们”——记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为范本展开剖析,指出该报道通过“指尖摩挲盲文提案稿”等细节描写,结合全国视障群体数量、无障碍设施覆盖率等数据,将个体故事升华为社会平等议题的探讨。她特别强调直接引语的使用,如王永澄“盲人的需求不是特殊化,而是平等化”的表述,既增强真实性,也凸显人物精神内核,为同学们提供了“小切口折射大主题”的写作范本。
黄佳慧同学则聚焦《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的宏大叙事,提出历史方位感与跨时空连接是该报道的核心价值。她以毛泽东“宣传不应强加于人”的论述为引,建议同学们在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报道中,通过对比云南独龙族整族脱贫与甘肃产业扶贫案例,展现政策落地的多样性;同时借鉴“驻村干部日记”“脱贫户自述”等真实记录,避免空话套话,传递有温度的时代声音。

实践思辨:行走与观察中的新闻真实
周玉琪、王瑶同学结合暑期走访安徽9地市乡村振兴项目的经历,提出“田野调查是写作的生命线”。她们以班级同学在亳州、黄山等地发表的31篇实践稿件为例,强调采访需扎根现场观察产业模式、记录村民生活细节,而非依赖二手资料。这一观点与马星宇老师倡导的“脚力筑基、眼力捕捉、脑力提炼、笔力表达”方法论形成呼应。
两会专题启航:从理论学习到采编实战
马星宇老师结合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提出在主动学习“两会”精神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重大时政报道的注意事项的学习,如全国“两会”的全称是何、议案与提案的区别、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参会时不同表达等;他还希望大家关注“两会”新闻资源富矿,从中挖掘民生热点,将其转化为数据新闻、调研报告等实践、创作的选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