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媒视界 >>
传媒视界(124):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杰谈“头条背后的故事”

    2月17日下午3点,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原社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杰在3号楼演播室为2014级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们讲述“头条背后的故事”——“湖光照破万年愁”。

    恰逢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一周年,对于新闻理论知识相对扎实的大三新闻学子而言,新闻背后的故事,尤其是头条背后的故事更能激发同学们的憧憬与激情。

    “湖光照破万年愁”是引用陈毅元帅当年东进途次安徽宣城诗作中的一句。刘杰讲述了他报道的宣城市的几个头条新闻以及采写背后的心路历程,包括言论作品《为啥丰收还发愁?》、通讯作品《宣城:“龙头”昂起促增收》、消息作品《宣城专业合作组织各显其能》。

    “党和政府是为群众谋福利的,党的新闻记者也必须愁着农民的愁,忧着百姓的忧,用双脚和手中的笔去为百姓寻找能够‘照破’愁云的‘湖光’”。2006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刘杰写的“今日谈”,题目就是《为啥丰收还发愁?》。刘杰娓娓道来:“那几年在新闻报道中没少采写老百姓的喜与乐。”记者要关心百姓冷暖,也要心系群众喜忧,总要想法儿寻求新出路,除却愁云见“湖光”。

    刘杰对宣城有着特殊的情感。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的学生,他的大学就是在那里麻姑山下的安徽劳动大学读的。改革开放后,宣城成为省辖市,各项事业发展很有创造性,2003年11月18日的《人民日报》头条《宣城:“龙头”昂起促增收》一时间成为热点新闻。带着对宣城市浓厚的情感,他几乎跑遍了宣城市每一个县市区,跑遍了当地所能提供的每一个典型。宣城把企业带动比喻为“龙头”昂起,引领着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使龙头、龙身、龙尾协调舞动。在刘杰看来这同样给新闻报道以很好启发,要增强可读性,必须要像农民讲故事一样,以形象比喻作引子,围绕“龙头”说开去,把道理寓于新闻事实之中,让读者在阅读中受到知识的熏陶和启迪。这种启发也给聆听讲座的同学们带来了课堂以外的收获。

    2007年4月21日的头条消息《宣城专业合作组织各显其能》是刘杰的又一力作。宣城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以专业化组织各显其能,各展其长,专业化离不开规模化,由此刘杰为同学们引用了李白在宣城泾县与汪伦的一段佳话,由于他们深厚的邂逅交情,留下了脍炙人口诗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刘杰告诉同学们,记者捕捉新闻采写稿件花费了许多心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千方百计为农民着想,让农民尽快跟上全国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这是工作,是职责,更重要的还是对农民的情感。同时,他还指明新闻记者必须是理论研究者,许多理论还要关注在前,研判在前。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为着执政党的巩固和发展,去做好应有宣传鼓动。记者必须多往基层跑,多到田间地头去,多下到百姓群众间,去听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苦乐与喜愁。记者要做好一方面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是要投入真情,带着感情,点燃激情。只有忧百姓之忧而忧,乐百姓之乐而乐,愁百姓之愁而愁,用灵敏的新闻触角,去探寻化民忧、使民乐、解民愁的好新闻,才能多发现一些“湖光照破万年愁”的好风景。(文/陈晓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