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媒视界 >>
传媒视界(112):中国传媒大学成倍老师来院开讲“电视民生新闻播音”
         11月13日晚,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成倍副教授莅临新传学院,给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电视民生新闻播音》的讲座。安徽电视台主持人白羽,院教学副院长马梅、播音系主任邵振奇、专业教师以及新传学子聆听了此次讲座。

        成倍老师于2000年开始于中国传媒大学任教,后赴荷兰做访问者研究,对中外新闻报道员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性研究,擅长电视新闻主播的培养,也具有十多年的丰富实践教学经验。

        此次讲座成倍老师首先以一段民生新闻报道为开场白,用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向听众展示了什么是民生新闻。然后他谈到了民生新闻的核心与三有——有用、有趣、有需要,并由此引出了本次讲座的教学目标,即认识社会、认知新闻、体味民生与民情、强化语言基本功四项。他说:“新闻不是空洞的词汇,而是实实在在地反映社会,而民生新闻更是如此。”民生新闻是有关民众生活的新闻,所以就更加要求从业者能够“接地气”,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万个人,写万篇文”。

        当成倍老师谈到“新闻是采集的,不是制造的”这一观念时,他讲述了自己在荷兰学习时发生的故事。当时,他与小组的其他组员前往荷兰街头采集能反映街头风貌的音频作为材料。当一阵风吹过,他们惊喜地发现街上小贩卖的印度衣物被吹起,环佩叮咚,异常悦耳。但是不及录音,这阵风已经悄然而去。他说:“当时我向同来的朋友提议,不如我走过去,再制造一阵风”。同来的人如此反驳道,“新闻是采集的,不是制造的”。这句话让当时的他暗自惭愧,也让他对新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成倍老师从六个方面介绍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重点介绍了从“关键词”到“逻辑链条”再到“情绪”的新闻播报方法。当一篇新闻稿呈现在播报者面前时,应该先从中挑出关键词,即此条新闻的重点。然后把这些关键词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逻辑链条,据此形成语流的变化。最后便是情绪,情绪色彩决定语言的质感,从而形成一种感召,一种社会影响力。这便是民生新闻的播报问题。(文/院会宣传部 刘文潇  图/杨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