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动态 >>
在专业采风一线实践新闻理想 ——2019级新闻学皖南专业采风综述

 

对于19新闻学子而言,早在2019年那个夏天就怀揣着最初的新闻理想走进了师大,新闻意味着在实践中用作品报道、反映事实真相,用作品传播、影响这个变动的世界。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对于新闻学子来说,未经实践和没有作品而空谈新闻理想显然是缘木求鱼。5月7日至5月16日,学院2019级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五位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校园,踏上乡村的小道、走进青翠丘峦间的白墙黛瓦,来到皖南歙县富堨镇,开展为期九天的专业采风教学实践活动。

在深入基层中感知中国

来到富堨,东北男孩李明泽却仿佛生长在这里一样,踏遍乡村、感受村容村貌,亲身下田,主动帮助村民劳动,他跟随《舌尖上的中国》的足迹,来到节目中出现过的油坊,体验榨油和售卖的过程,记录下时代的变迁。队友为他和农民伯伯记录下了在农田里的最美的笑容,谈及这独特的体验,李明泽激动地说:“于我们而言,在油坊的时间里,我们读到了一本记录着徽州文化与徽州百姓精神的书籍,目睹了两代徽商的人生经历,这种实践中的领悟的意义是无法衡量的。” 事实上李明泽在采风之前就只身一人来到这里进行了踩点,对这里的情况早已了然于胸。

不止李明泽,62名新闻学子用双脚走进最真实的乡村、用双眸感知小桥流水人家、用双手触摸厚重的历史,邂逅溪边草地上的耕牛和会游泳的鸡,也会感到惊喜不已。

在当地居民的引导下,学生们找到了藏在民居里的古井祠堂、四百年不曾干涸的观音井;听到了棠樾牌坊群的“七个牌坊,八个故事”;获得了乾隆时名医汪世渡祖居中几年一结果的红豆。在与投身乡村振兴的书记、致力于文化保护的乡贤、党龄六十余年老党员、经历丰富老干部、事事知晓老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这些“最美”基层人物的酸甜苦辣。新闻学子见证了合福高铁与杭黄高铁并线的歙县高铁北站高铁 现进站的震撼场景,采访了被尊称为“石山爷”的歙砚传承人。凌晨3点,新闻学子在与售卖徽州传统美食毛豆腐的摊主一同出摊。崔颖感慨道,“在这里我们才能看到远离城市喧嚣的漫天繁星。凌晨三点却很清醒且激动,在徽州古城的老街里,感受到的最多的就是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爱。”新闻学子们用脚丈量着富堨的土地,努力贴近当地家家户户的生活,用体验式采访讲好中国故事。

林蔬绕竹笋,乡果足枇杷。从黎明到深夜,从学校到乡野,人 、美景、故事,新闻学子了解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本色,更好地认识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和国情民意,进一步体会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变迁在人民生活中的体现。

(李明泽与油坊工人搬运菜籽)

21BD3

(鲍星明正在雕刻作品)

 

 

在师生携手中教学相长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那咱们在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的时候,就可以把富堨村渡桥当成是一座‘党和人民连接的桥’。”渡槽下,原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社长刘杰亲力指导学生、解决学生问题。在采风第二天,刘杰便携夫人从六安亲自驾车来到富堨,每天和不同小队进入乡村,协助各个小组采访调研。他还一同带来了安徽省作家协会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许辉为学生开了一场书籍和相关采访经验的分享和交流会,会上老师与同学交流研讨,畅所欲言,同学们都受益匪浅。

此次采风指导老师还有马梅教授,朱晓凯教授、肖叶飞教授和李梦岩、马星宇老师。马梅和朱晓凯每日出门陪伴学生采访,商量讨论实践选题,帮助学生联系采访对象、解决采风采访等各类相关疑难杂症问题。他们给犹豫不定的小组带来“从哪从新入手”的建议,或是聚焦古街道,从人情味和烟火味上做功夫;或是从村书记的视角,记录富堨村数年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传承等等。马梅在带领学生在采访歙县网红松子团队和山里山茶业后,总为同学指出采访注意的事项、提问的技巧。朱晓凯总是能用寥寥几句打开学生的思路。马义杰说:“听朱老师和汪书记的交谈,发现他总能问到点子上,听到“劳动力年龄偏大”、“村级干部自掏腰包消费扶贫”、“打通最后一公里”等关键词,思路仿佛一下子被打开。” 而在采风晚间的文稿写作中,朱晓凯在语言表达、文稿整体安排、主题的高度上也不断为同学们把关修改。

马星宇则身体力行为同学们展现实际的采访方式和技巧。在徽州师范学校采访徽州师范学校校长、师大校友方光禄时,他在采访时三言两语便总结了校长表达的心声。对此,与老师们一同前行采访的刘紫仪深受触动:“我们突然明白,记者的难处在于交浅却要言深,而采访的关键就是与对象建立信任、产生共情,让他们敞开心扉,自我表达。”

老师们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的丰富使得他们在面对采访对象时更加游刃有余,同学们懂得了如何面对采访对象、学好各方面、各行业的知识、懂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不止有理论教学,温暖的师生情也在他乡异地蔓延开来,肖叶飞专程从芜湖赶来看望19新闻同学,在回程时还委托刘成俊学长购买了三十斤当地特产——三潭枇杷送给每一位同学,这暖暖情意、甜甜滋味是夏天最好的礼物。而李梦岩老师总是24小时为大家敞开倾诉之门,不仅为小组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也会悉心照顾每位同学的情绪,是同学们采风时生活上的知心大哥哥,他说此次采风与同学们的交流让他受益匪浅,“我觉得我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和他们交流,在他们的角度才能帮他们解决许多情绪上的问题。白天的实践中也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新闻采编能力,一方面也检验了我自己的理论功底。”

老师走在了示范的前面,老师也走在了督促的后面,老师还走入了学生的中间,在留守儿童乐园、非遗香油木榨房、大片的茶园、菊田……耐心传道解惑,双方教学相长,共同为2019级新闻学专业采风一画填满美丽的颜色。

(在富堨村渡桥下学生聆听刘杰、朱晓凯的建议)

(马梅院长带领郎敏小组正在松子工作室进行采访)

(肖叶飞同刘久玉交流)

(马星宇与刘紫仪小组在徽州师范学校与方校长讨论职业教育现状)

CABB

(李梦岩在岩寺为新闻班讲述新四军历史)

在创作作品中理实交融

专业采风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机会。19新闻学子把校园学习的采、写、编、评、播音、摄、剪等技能一一落实到专业采风的各个环节流程。已经在学校大学生记者团中工作两年的金梦婷同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均较丰富,她对这次走出校园仍有不一样的感受“我觉得学校像个象牙塔,很多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做好的策划,但采风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她认为最大的难度就是选择权给了自己的时候,采访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任务,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采风活动是用实践检验理论收获的最佳途径。老师们鼓励同学们从自身的个人爱好、兴趣和审美情趣自由选择主题,有助于激发了创作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供多种作品思路,创作多元化作品。戴薇说:“从课堂走到田间,才真正领悟到了为什么说新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组的主题是基层医疗以及新安医学,很多只能暗访,自己偷偷录音,晚上回来写稿。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记者那种白天奔波采访拍摄,晚上回来导素材加工的连轴转感觉。”

新媒体时代,技术赋能成为媒体发展的利器,新技术产生新内容,新技术促进新连接——人与人的连接、人与物的连接。油坊中,刘杰、马梅和朱晓凯把生动的现场报道从课堂搬到了歙县—刘杰笑谈油饼用途价值、马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生动讲解木榨油的过程和意义、朱晓凯意蕴悠长挖掘其背后的人文底蕴,利用新技术,创新表达、增强交互、加强沉浸,真正的变成了有知识和机会就有课堂的存在。

截至目前,金梦婷、杜宁雨、胡晨玥等同学的采风作品发表在安徽日报、安徽网、新安晚报、扬子晚报、山西新闻网等省内外媒体中,《方邦洪: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歙县91岁老党员患腰椎间盘突出难行走 心中仍想着为百姓“继续做事”》《江云沅:金牌销售回乡扎根“青山”中》等作品多以人物通讯和视频为主,主角有党龄六十余年的一心为人民服务的老党员、辞职回乡带头建设“美丽乡村”的村书记、运用新媒体宣传家乡徽州文化、助农脱贫的夫妻工作室、外冷内热的毒嘴乡镇名医等等,这些亲身经历与采访打破了学生学习期间创作的思维定势和固定形式,她们开始思考内容如何为展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服务,让作品的初衷完美体现。

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使同学们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观察”、“思考”、“创作”的内涵。以老师为榜样,同学们看到了蹲下来与老党员交流的方式、学到了用聊天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领会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同等的重要性。刘久玉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她在看了老师的采访后说:“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学好书本知识,更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在新闻一线,走近采访对象,做“有心”的新闻工作者。“

(图为刘杰、马梅和朱晓凯在亚忠油坊模拟现场报道合照)

(图为黄宝仪、金梦婷采访青山村村书记江云沅)

在助力乡村振兴强化校地合作

采风才过半,一条主题为富堨镇的风光片引起了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点赞和转发。这是2017级新闻学梁伟与叶羽洁小组共同拍摄剪辑的,风光片展示了富堨镇优越和自然生态和人文风情。事实上,19新闻学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宣传、推介富堨镇做了大量工作。

富堨镇青山村地处镇西北端,山美水甜,民风淳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黄宝仪与队友深入此村,多次联系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江云沅了解其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与村民们对话调研其特色农业、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了解青山村关于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乐的乡村的经验与启示,其小组所拍摄的“什么是美丽乡村“发表在“安徽农业科教频道”视频号上,为大家展示了脱贫攻坚路上一个成功的典型剪影。郎敏小组走进了黄山一家非常出名的自媒体工作室——“松子传媒”。通过对其创始人“松子”张喆的采访,了解并进一步宣传乡镇媒体为家乡发展做出的贡献,他们期望将有更多自媒体助农;李明泽小组走入富堨村亚忠油坊,对其夫人和四位师傅进行采访,通过背后的人与情发扬光大这座油坊所传承的工艺;李冰妍小组记录歙砚的前世今生,宣传了富堨匠人们的愿望和砚台的精美,有助于其技艺的流传。新闻学子沉浸在徽州、宣传其文化,校地将共同在路上助力乡村发展建设。

不仅如此,学院通过采取驻地采风也是着眼于实践育人的总体考量,旨在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一方面既发挥学院学科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延伸拓展专业教学的时空场景,共同服务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这个目标。

(新闻班同学聆听镇长许永山讲述富堨镇镇情)

13104

(歙砚雕刻技艺作为非遗项目流传至今)

4CEE9

(马义杰组和当地菊花种植户的合影,为菊花开拓销路提供自己的意见)

在团建中凝聚班级情感

专业采风不是个人创作的独角戏,而是团队合作的集体舞。短短9天的时间里,19新闻学子在共同策划中、采访中、拍摄中、剪辑中锻造了牢不可破的班级情感。不仅如此,班委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现场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加深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在16日返校途中,19新闻班同学乘车来到徽州区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开展了一场生动的体验式党史学习教育。选择这里是因为其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在岩寺集中整编为新四军,是新四军五处重要旧址之一。遗址保存完好,显得庄严肃穆。同学们在连绵小雨中兴致勃勃地参观,细听讲解,追忆历史。背靠高大挺拔的“六大员”群雕塑像广场,朱晓凯老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沉浸式党课”。他从新四军在岩寺驻扎时的小故事说到一系列英雄事迹和有趣的小插曲。李梦岩老师则补充了新四军成立和工作的历史,马星宇还在现场围绕党史学习和专业采风召开了一场微班会。现场不只有理论学习,同学们还借此绝佳机会,走动参观其历史文献,谈天说地,孙羽和吴迪以此为背景,体验了一把“青年大学习”开场白,同学们玩中亦学,不亦乐乎。活动充分体现了新闻学子“听党话 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传承红色精神的良好风貌和积极创新、勇于尝试的活泼的班级氛围。

依旧是一个雨夜,周梦雅牵头带着班委们进行准备工作,同学们定时楼下集合、室友做托,共同为丁露清准备了一场生日惊喜,生日歌唱的是大家满满的祝福,与老师们齐享美味、蛋糕大战。显然,这是包括丁露清同学在内的每一个19新闻学子采风中最难忘的一个夜晚。无论是沉浸式学党史的团建,还是轻松愉快的班级惊喜,都是19新闻班加强班级建设、体现班风,凝聚班级力量的重要途径。

(马星宇为19新闻班在徽州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召开微班会)

74BE3

(2019级新闻班在徽州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沉浸式党史学习后合影留念)

1E01C

(2019新闻班全体同学为当天过生日的丁露清同学庆生)

本次2019级新闻专业采风实践活动不仅是徜徉徽州美丽乡村的绿水青山之旅,更是品读歙县厚重人文历史寻迹之旅,是感悟富堨镇乡村振兴的专业实践之旅。学而思则深、思而学则精。19新闻学子何其幸甚!在建党100周年、脱贫攻坚跃向乡村振兴之际,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19新闻学子乡村中感知真实的中国、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在合作中增进团队感情,在创作中担当青年使命。(文/杨洋 图/2019级新闻班)